乙肝出现肝损伤可能由病毒复制活跃、免疫系统攻击、药物副作用、酒精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戒酒、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1. 病毒复制活跃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乏力等症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
2. 免疫系统攻击机体清除病毒时可能误伤肝细胞,通常伴随黄疸、肝区疼痛。治疗需联合免疫调节和保肝药物,如水飞蓟宾、双环醇、还原型谷胱甘肽。
3. 药物副作用部分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护肝药物辅助恢复。
4. 酒精刺激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破坏肝细胞膜,与乙肝病毒协同加速肝纤维化。必须严格戒酒,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促进修复。
乙肝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劳累,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早期发现异常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