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肝炎可通过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组织活检等方式诊断。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诊断时需同步评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
1、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是初步筛查手段。抗HDV-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抗HDV-IgG阳性则可能为慢性感染或既往感染。需结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果判断,若HBsAg阴性则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概率极低。血清学检测操作简便但存在窗口期,必要时需联合核酸检测。
2、核酸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确认病毒复制状态。核酸检测灵敏度高,能早期发现感染,尤其适用于血清学结果不确定或免疫抑制患者。病毒载量检测还可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但需注意采样规范避免假阴性。
3、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异常可能反映胆汁淤积。丁型肝炎常导致肝功能指标波动性升高,但数值与乙型肝炎重叠度高,需结合特异性检测鉴别。持续肝功能异常者应警惕肝纤维化进展。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发现肝硬化结节、门静脉高压等晚期表现。弹性成像技术能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丁型肝炎患者随访有重要价值。CT或MRI适用于并发症筛查,如肝癌排查时增强扫描更具优势。
5、肝组织活检肝穿刺活检是评估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病理可见肝细胞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及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者出现桥接坏死。活检结果可指导治疗方案制定,但属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确诊丁型肝炎后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慢性感染者需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肝癌。建议接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重叠感染,膳食以高蛋白低脂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出现乏力、黄疸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