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容易患抑郁症主要与光照减少、生物节律紊乱、维生素D缺乏、社交活动减少、季节性情绪失调等因素有关。
1、光照减少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接收到的自然光减少,导致大脑内褪黑素分泌增加、血清素水平下降。褪黑素过度分泌可能引发嗜睡和精力不足,血清素作为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其浓度降低会直接影响情绪稳定性。建议通过早晨外出散步、使用模拟日光灯等方式增加光照暴露。
2、生物节律紊乱昼夜节律受光照变化影响明显,冬季天亮较晚可能延迟人体生物钟,造成睡眠-觉醒周期失调。这种紊乱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表现为晨起困难、日间疲惫和情绪低落。保持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夜间蓝光暴露有助于节律调节。
3、维生素D缺乏皮肤合成维生素D需要紫外线参与,冬季阳光不足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大脑情绪调节区域,其缺乏可能影响神经可塑性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临床观察显示维生素D补充对改善冬季抑郁症状有一定效果,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
4、社交活动减少寒冷天气导致户外活动减少,人际互动频率下降可能加剧孤独感。社会隔离会降低前额叶皮层活性,减弱对负面情绪的调控能力,同时减少催产素等促进愉悦感的神经肽分泌。主动参与室内集体活动、维持线上社交联系可作为预防措施。
5、季节性情绪失调季节性情感障碍是抑郁症的特殊亚型,具有秋冬发作、春季缓解的特点。其发病与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异常有关,这类细胞无法将光信号有效传递至视交叉上核,造成生物钟同步障碍。典型症状包括食欲亢进、碳水化合物渴求及体重增加,光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是主要干预手段。
冬季预防抑郁症需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30分钟以上的日光照射,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摄入。室内保持18-22摄氏度的舒适温度,穿着明亮色彩衣物有助于改善心理感受。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早期干预可获得更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