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期间需注意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保持卫生、观察症状变化及合理用药。腹泻可能由感染、食物不耐受、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调整饮食腹泻期间应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高糖、高脂肪及生冷食物,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可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乳糖不耐受者需暂停乳制品摄入。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预防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米汤、苹果汁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肠道蠕动。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就医静脉补液。
3、保持卫生便后需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擦拭过度造成皮肤破损。使用一次性纸巾并及时丢弃,接触排泄物后严格洗手。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需单独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婴幼儿腹泻时家长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燥。
4、观察症状记录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剧烈腹痛或意识模糊,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性痢疾、肠梗阻等严重情况。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腹泻超过24小时无缓解,需立即就医。
5、合理用药细菌性腹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等止泻药,病毒性腹泻以对症治疗为主。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或强效止泻药,可能掩盖病情或导致肠麻痹。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腹泻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体力消耗。恢复期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香蕉、蒸苹果等,促进肠道功能修复。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缓解肠痉挛。若腹泻反复发作或伴随体重下降,建议完善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进食变质或未煮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