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食物过敏原、药物反应、接触性物质等原因引起。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的异常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过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过度敏感,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这类过敏通常需要长期管理,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或孟鲁司特钠片。
2、环境刺激花粉、尘螨、霉菌等环境过敏原是常见诱因。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由花粉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尘螨过敏可能导致慢性荨麻疹或哮喘发作。减少暴露于过敏原是关键,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家居,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或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3、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中的蛋白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口腔瘙痒、皮疹,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食物过敏需严格避免致敏食物,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急性发作时需立即就医。诊断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确认。
4、药物反应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引起药物过敏。症状包括药疹、发热甚至剥脱性皮炎。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替代药物选择需谨慎,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严重过敏者应佩戴医疗警示手环。
5、接触性物质金属镍、染发剂、乳胶等接触性过敏原可导致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红肿、水疱,常见于首饰、化妆品使用者。预防需避免直接接触致敏物质,发作时可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口服依巴斯汀片,严重时需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过敏患者应建立个人过敏档案,记录已知过敏原和既往反应情况。日常注意环境卫生,避免饲养宠物或接触毛绒制品。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增强免疫力。运动选择室内场所,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外出。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血压下降时,需立即就医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