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缝合线不吸收可能与缝线材质过敏、局部感染、异物反应、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消毒、抗感染治疗、线头拆除等方式处理。
1. 缝线材质过敏部分人群对可吸收缝线的聚乳酸等成分过敏,表现为切口红肿瘙痒,需更换不可吸收缝线或采用皮内缝合技术,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2. 局部感染细菌感染会导致缝线周围化脓,伴随发热和渗液,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配合碘伏每日消毒创面。
3. 异物反应机体对缝线产生排异反应时形成肉芽肿,可见硬结和压痛,需在局麻下拆除残留线头,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4. 体质差异代谢异常者吸收缝线速度较慢,可能延迟至产后3个月仍未溶解,若无感染迹象可观察等待,期间避免抓挠刺激切口。
术后保持伤口干燥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如出现持续渗液或发热应及时返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