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与我国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均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两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核心症状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地域命名习惯。
日本脑炎这一名称源于20世纪初日本首次分离出该病毒,而我国沿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均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重症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诊断均依赖血清学检测或脑脊液病毒分离,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防蚊灭蚊措施。
由于病毒基因组存在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流行的毒株可能存在细微变异,但现有疫苗对所有已知亚型均有保护作用。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接种程序为8月龄儿童基础免疫2剂,2岁和6岁各加强1剂。在流行季节前完成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
建议在乙脑流行区生活或旅行时,采取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等防蚊措施。出现持续高热伴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按时带儿童完成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