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缺乏矿物质的人群主要有孕妇、生长发育期儿童、老年人、素食者以及患有消化吸收障碍疾病的人。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缺乏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1、孕妇孕妇对矿物质的需求量明显增加,特别是铁、钙、锌等。铁是造血的重要原料,孕期血容量增加需要更多铁元素。钙参与胎儿骨骼发育,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形成。孕妇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或腿抽筋等缺钙表现。建议孕妇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矿物质,同时多吃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2、生长发育期儿童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钙、铁、锌等矿物质需求量大。钙缺乏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铁不足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锌缺乏可能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家长需注意给孩子提供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瘦肉、坚果等。
3、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容易缺乏钙、镁等矿物质。钙流失增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镁不足可能引起肌肉痉挛、心律失常。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可能减少富含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高矿物质食物,如豆腐、芝麻糊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矿物质制剂。
4、素食者严格素食者容易缺乏铁、锌等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的矿物质。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锌在植物性食物中的生物利用率也不高。素食者可能出现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建议通过食用强化食品、合理搭配豆类和谷物等方式提高矿物质摄入。
5、消化吸收障碍患者患有慢性胃肠疾病、乳糜泻等消化吸收障碍的人群,矿物质吸收能力下降。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矿物质缺乏症状,如贫血、骨痛、肌肉无力等。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或补充矿物质制剂,定期监测矿物质水平。
预防矿物质缺乏需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食物多样性。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包括奶制品、深色蔬菜、坚果、全谷物、瘦肉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补充,避免自行过量服用矿物质补充剂。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矿物质缺乏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持适度运动和充足日照也有助于部分矿物质的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