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酸缺乏的人一般不能喝牛奶,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乳糖酸缺乏通常与遗传因素、肠道疾病、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建议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或就医评估。
乳糖酸缺乏者饮用牛奶后,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被充分分解,会直接进入肠道。未被分解的乳糖在肠道中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壁加速蠕动。这种情况会导致腹部胀气、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部分人会出现水样腹泻。症状通常在饮奶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与摄入量呈正相关。对于轻度乳糖酸缺乏者,可选择少量分次饮用,或搭配固体食物延缓乳糖吸收。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幼儿完全不能耐受母乳或普通配方奶,需使用无乳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伴随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需先治疗原发病。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出现的乳糖酶活性下降,可通过饮用舒化奶或服用乳糖酶制剂改善耐受性。长期完全禁食乳制品可能导致钙摄入不足,需通过其他高钙食物或补充剂维持营养平衡。
建议乳糖不耐受者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其乳糖含量较低且含益生菌。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隐藏乳糖成分,如乳清粉、炼乳等。出现严重腹泻时及时补充电解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预防骨质疏松,保持适度日晒促进维生素D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