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湿气重可以敲打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曲池穴等穴位。中医穴位刺激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辅助改善湿气滞留引起的困重、浮肿等症状。
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敲打该穴位可健脾化湿,缓解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湿气症状。配合艾灸效果更佳,但孕妇及局部皮肤破损者慎用。
2、丰隆穴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刺激此穴能化痰祛湿,对痰湿内阻引起的头昏沉、肢体沉重有明显改善作用。敲打时以酸胀感为度,避免用力过猛。
3、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该穴位擅长利水渗湿,适用于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停滞症状。可与足三里穴交替敲打,增强祛湿效果。
4、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能调和肝脾肾三经,改善湿浊下注导致的白带增多、下肢酸胀。月经期女性应避免过度刺激该穴位。
5、曲池穴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凹陷处。敲打此处可清热化湿,对湿热蕴结引起的皮肤油腻、痤疮有辅助作用。配合拍打肘窝效果更显著。
日常可每日早晚各敲打穴位5-10分钟,力度以局部微红发热为宜。同时建议避免久处潮湿环境,适当食用薏米、赤小豆等利湿食材,规律运动促进排汗。若湿气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关节剧痛,需就医排除风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