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营养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剂、定期体检、改善喂养方式、治疗基础疾病等方式改善。营养不良通常由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慢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家长需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鸡蛋羹、牛肉泥、鳕鱼蓉等易消化食材。每日搭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如西蓝花胡萝卜泥、蓝莓苹果泥等。注意避免单一食物长期过量摄入,建议每周食材种类达到20种以上。对于1岁以上幼儿,可在主食中添加藜麦、燕麦等全谷物。
2、补充营养剂在医生指导下可补充维生素AD滴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小儿复方氨基酸口服液等。早产儿或特殊体质宝宝可能需要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补充剂使用期间家长需记录宝宝每日摄入量,定期复查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禁止自行购买成人营养品替代儿童专用制剂。
3、定期体检建议每1-3个月测量身高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图。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肝肾功能检测。对于持续发育迟缓的宝宝,需完善甲状腺功能、食物不耐受筛查等专项检查。家长要保存好所有体检报告以便医生纵向对比生长发育趋势。
4、改善喂养方式建立固定进餐时间表,每餐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追喂、哄喂等强迫进食行为,鼓励自主进食。对于挑食宝宝可采用食物混合法,将新食材与接受度高的食物搭配。餐前1小时不提供零食饮料,营造安静愉快的就餐环境。
5、治疗基础疾病乳糖不耐受宝宝需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乳糜泻患儿需要严格无麸质饮食。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腹泻等原发病需专科治疗。对于神经性厌食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营养不良,建议儿童心理科介入。所有治疗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家长要定期为宝宝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数据,制作营养丰富的辅食时注意食材新鲜度和烹饪方式,避免高温煎炸。鼓励宝宝每天进行适量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发现宝宝出现食欲持续减退、体重不增或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儿科或儿童营养科就诊。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以零食代替正餐,限制含糖饮料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