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废用、营养不良、遗传因素和炎症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引发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原因包括脊髓损伤、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信号传导中断后,肌肉因长期缺乏运动刺激而逐渐萎缩,需通过神经修复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改善。
2、肌肉废用:
长期卧床、骨折固定或太空失重环境会导致肌肉缺乏主动收缩,引发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电刺激及渐进性负重训练可有效延缓萎缩进程。
3、营养不良: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造成肌肉蛋白代谢负平衡,常见于长期饥饿、消化道疾病患者。缺乏必需氨基酸时,肌纤维无法维持正常结构,需调整饮食结构并补充乳清蛋白、支链氨基酸等营养素。
4、遗传因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肌细胞膜结构异常或代谢缺陷,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基因检测可明确杜氏肌营养不良、贝克尔型肌营养不良等具体分型,目前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和基因疗法干预。
5、炎症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肌纤维炎症坏死,伴随肌酸激酶升高。免疫抑制剂可控制病情发展,但已形成的肌萎缩需配合水疗、抗阻力训练等康复手段。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3-5次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补充1.2-1.5克蛋白质;慢性病患者应定期评估肌力,必要时使用振动训练仪等辅助设备。出现不明原因的肌力下降或肌肉体积缩小时,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