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疫苗后发热通常由免疫反应、疫苗成分刺激、个体差异、潜在感染、接种操作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
2、补充水分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需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含糖饮料加重代谢负担。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儿童可适当给予稀释果汁补充电解质。
3、观察症状监测体温变化频率,每2-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注意是否伴随皮疹、呕吐、抽搐等异常表现。普通疫苗反应发热多持续1-2天,若72小时后仍无缓解需警惕其他病因。
4、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需观察出汗情况及体温下降幅度,避免短时间内重复给药。
5、及时就医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接种部位红肿扩散或化脓需排查感染。有基础疾病患者、免疫缺陷者及婴幼儿出现发热应尽早医疗评估。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新鲜水果。发热期间密切监测精神状态,老人和婴幼儿需特别注意脱水征兆。多数疫苗相关发热具有自限性,若伴随其他系统症状或超敏反应表现需急诊处理。日常可记录疫苗批号与接种时间以备后续医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