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有脓水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使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导致鼓膜损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医用双氧水稀释后冲洗外耳道,冲洗时保持头部倾斜使液体自然流出。操作前后需彻底洗手,防止交叉感染。若自行处理困难,建议到耳鼻喉科门诊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2、抗生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可有效杀灭常见致病菌。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侧卧患耳朝上,滴入药液后轻拉耳廓使药液流入中耳。滴药后保持体位5分钟,避免立即起身。注意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相关滴耳液。
3、口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适用于伴发热或感染扩散的患者。需完成规定疗程,不可自行停药。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可与食物同服减轻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4、鼓膜穿刺对于脓液黏稠或鼓膜膨隆明显的患者,医生会在无菌操作下用穿刺针放出脓液,迅速缓解耳痛和听力下降。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穿刺孔通常3-5天自行愈合,期间可能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属正常现象。
5、鼓膜置管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能需在鼓膜放置通气管促进引流。置管后6-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期间洗澡游泳时需使用防水耳塞。术后定期复查,观察通气管位置及耳道分泌物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管子移位。
急性期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锌的牡蛎等海产品,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若出现剧烈头痛、高热不退或面瘫等症状,需警惕颅内并发症,应立即急诊处理。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抓耳频率和睡眠质量,婴幼儿可尝试哺乳或使用安抚奶嘴促进咽鼓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