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疼痛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方式缓解。胆结石疼痛通常由结石阻塞胆管、胆囊收缩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右上腹剧痛等症状。
1、调整饮食急性发作期需禁食油腻食物,选择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慢性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每日脂肪总量控制在40克以下。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有助于胆固醇代谢。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进食频率。
2、热敷用40-45℃热水袋敷于右上腹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热敷能放松胆管平滑肌,缓解痉挛性疼痛。操作时需注意防止低温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禁用。可与胸膝卧位交替进行,通过体位改变促进结石移位。
3、药物治疗胆绞痛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或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溶解胆固醇结石。合并感染时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炎。剧痛者可短期使用盐酸布桂嗪片镇痛,但须排除其他急腹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胆囊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粉碎结石。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配合口服胆宁片促进碎石排出。该方法对胆固醇结石有效率较高,但可能存在结石复发风险,术后需定期超声复查。
5、腹腔镜手术反复发作或合并胆囊炎者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口小且恢复快。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存在胆总管结石时可能需联合ERCP取石。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胆结石患者日常应保持体重稳定,避免快速减重诱发结石移动。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胆汁排泄。每年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变化,出现持续疼痛、黄疸或发热时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注意脂肪消化功能重建,必要时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营养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