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影响子宫内膜环境、减少输卵管蠕动以及治疗部分妇科疾病。避孕药可分为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等类型,不同种类的作用机制和适用场景有所差异。
1、抑制排卵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减少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使卵泡发育受阻,达到抑制排卵的目的。这一作用是避孕药最主要的避孕机制,常见于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
2、改变宫颈黏液避孕药中的孕激素能使宫颈黏液变得黏稠且量减少,形成不利于精子穿透的物理屏障。这种改变可阻止精子进入宫腔,辅助增强避孕效果。该作用在各类避孕药中均有体现,如屈螺酮炔雌醇片、炔诺酮片等药物均可显著改变宫颈黏液性质。
3、影响子宫内膜避孕药可抑制子宫内膜增殖,使其变薄且腺体萎缩,这种变化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同时药物还会改变子宫内膜的生化环境,进一步降低着床概率。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等药物主要通过这种机制发挥避孕作用。
4、减缓输卵管蠕动避孕药可影响输卵管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减缓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输速度。这种作用可能干扰精卵结合或阻碍受精卵向子宫腔移动,常见于含左炔诺孕酮成分的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
5、治疗妇科疾病部分避孕药可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能改善高雄激素症状,地诺孕素片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这类治疗作用属于避孕外的附加获益。
使用避孕药需注意个体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恶心、乳房胀痛、不规则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压等指标,有血栓高风险或严重肝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避孕药类型,并配合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维持内分泌平衡。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