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性在发病初期最强,需重点防范家庭成员和集体环境中的交叉感染。
1、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柯萨奇病毒,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发病前1-2天潜伏期即具传染性,建议患病儿童佩戴口罩,避免与其他儿童面对面交谈。
2、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玩具、餐具等物品表面存活数小时。儿童接触污染物后揉眼、摸口鼻易导致感染。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照顾患儿后应及时洗手。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2-4周,如厕后未彻底洗手可能污染食物水源。家长处理患儿粪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婴幼儿尿布应密封丢弃。
4、易感人群: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最易感染,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患儿应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
5、传染期管理:
急性期口腔疱疹破溃时传染性最强,此时应单独使用餐具。痊愈后2周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需持续做好便后消毒。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常温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保持每日饮水量,可用淡盐水漱口缓解疼痛。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患儿衣物应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居室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应对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