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病和银屑病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1、名称差异:
白疕病是中医传统命名,因皮损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出现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而得名;银屑病是现代医学命名,源于希腊语“psora”瘙痒,强调其临床特征。两者均指代同一种病理机制下的皮肤病变。
2、病因共性:
该病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环境诱因如感染、精神压力、外伤等可触发或加重病情,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及真皮血管扩张,形成典型红斑鳞屑性皮损。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多层银白色鳞屑,好发于头皮、肘膝伸侧及腰骶部。部分患者伴随甲损害或关节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脓疱型或红皮病型等特殊亚型。
4、诊断标准:
无论使用白疕病或银屑病名称,诊断均依据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科医生通过观察Ausspitz征刮蜡现象、薄膜现象等特异性表现进行鉴别,必要时行皮肤活检确诊。
5、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光疗及系统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中医则侧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疗法。两种命名体系下的治疗方案本质相同,均需长期管理控制复发。
日常护理需避免搔抓刺激皮损,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无皂基清洁剂。饮食注意减少牛羊肉、辛辣食物摄入,适当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规律作息与情绪调节对病情稳定尤为重要,建议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改善免疫功能。冬季干燥季节加强皮肤保湿,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润肤剂可减少鳞屑脱落。定期随访皮肤科医生评估病情进展,切勿自行增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