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注意预防出血、监测病情变化、合理用药、调整饮食及避免感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预防出血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或磕碰,防止外伤导致出血。日常生活中选择软毛牙刷,避免用力擤鼻涕或挖鼻孔。衣物宜宽松柔软,减少皮肤摩擦。若出现牙龈出血可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2、监测病情家长需每日观察皮肤是否有新发出血点,记录瘀斑大小变化。注意有无鼻出血、血尿、黑便等内脏出血表现。定期复查血常规,重点关注血小板计数变化。若出现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需警惕颅内出血,应立即就医。
3、规范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应监测血压、血糖和骨密度。部分患儿可能需要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或硫唑嘌呤片,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4、饮食调整饮食应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如瘦肉、动物肝脏、蛋黄等,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避免过硬、过热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黏膜损伤出血。血小板过低时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预防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医生,暂缓接种活疫苗。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加重血小板消耗。
患儿日常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家长需学会识别危急症状,如持续呕血、意识模糊等需立即送医。治疗期间定期随访,根据血小板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活动强度。保持乐观心态,多数患儿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注意记录用药反应和出血情况,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