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面长痘可能与毛囊炎、鼻前庭炎、皮脂腺囊肿、鼻部疖肿、过敏性鼻炎等因素有关。鼻腔内部出现痘痘样病变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1、毛囊炎鼻腔毛囊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可能导致局部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红色丘疹伴压痛,严重时形成黄色脓头。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抠挖,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鼻前庭炎鼻前庭区皮肤黏膜交界处炎症常由机械刺激或感染引发。典型症状为鼻翼处红肿热痛,可能伴随表皮糜烂。需停止挖鼻等刺激行为,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慢性病例要注意排除真菌感染可能。
3、皮脂腺囊肿鼻腔皮脂腺导管阻塞可形成囊性肿物,继发感染时出现痘痘样改变。触诊有弹性肿块,合并感染时压痛明显。小囊肿无须处理,感染期可外敷鱼石脂软膏,较大囊肿需手术切除。日常应避免挤压防止感染扩散。
4、鼻部疖肿鼻部皮肤深部毛囊感染可发展为疼痛性硬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初期为红色结节,逐渐软化形成脓栓。未化脓时可热敷促进消退,成熟疖肿需医院切开引流。切忌自行挤破,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5、过敏性鼻炎过敏反应导致鼻黏膜水肿时,可能误判为痘痘样隆起。典型伴随症状包括阵发喷嚏、清水样涕和鼻痒。需远离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鼻腔冲洗可缓解症状。长期过敏可能引发鼻息肉等继发改变。
鼻腔出现痘痘样病变时,应避免用力擤鼻或挤压,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无改善,或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有助于预防复发。鼻腔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长期滥用鼻用减充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