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膜部瘤形成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性损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室间隔膜部局部薄弱膨出形成的瘤样结构,多数与胚胎期发育缺陷相关。先天性因素中,胎儿期室间隔膜部胶原纤维排列异常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强度不足。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侵袭可造成瓣膜及邻近组织破坏,炎症反应可能波及室间隔膜部。胸部外伤或心导管检查等医源性操作也可能导致室间隔膜部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活动后气促、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是主要诊断手段,可明确瘤体大小及是否合并分流。无症状小瘤体可定期随访,合并血液分流或直径超过10毫米者需考虑手术修复,常用术式包括经导管封堵术或开胸直视修补术。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感染,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瘤体变化,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