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发烧是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免疫反应,通过升高体温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治疗发烧需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退烧等,同时需关注潜在疾病。
1、感染是发烧最常见的原因。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均可引发发烧,如流感、肺炎、尿路感染等。针对感染性发烧,需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氟康唑等。
2、炎症性疾病也可导致发烧。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随发烧。治疗这类疾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甲氨蝶呤、泼尼松等,同时需控制炎症反应。
3、肿瘤性疾病可能引起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烧。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常伴有发烧症状。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利妥昔单抗等。
4、药物反应或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烧。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或疫苗注射后可引发发烧,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和补水即可缓解。
5、环境因素如中暑或脱水也可导致体温升高。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或水分摄入不足可能引发发烧。处理这类情况需立即降温、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
6、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引起持续性低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亢进,可出现发烧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如甲巯咪唑、碘131等。
7、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或脑膜炎常伴随高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发严重发烧,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头孢曲松、阿昔洛韦等,同时需控制颅内压。
8、物理降温是处理发烧的常用方法。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可帮助降低体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战。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衣物也有助于散热。
9、药物退烧需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可缓解发烧症状,但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儿童退烧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和剂型选择。
10、观察伴随症状对判断发烧原因很重要。咳嗽、咽痛可能提示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可能提示消化道感染;皮疹、关节痛可能提示免疫性疾病。及时就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发烧是身体对异常状况的警示信号,正确处理需结合病因、症状和个体情况。物理降温、药物退烧可缓解症状,但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才是关键。持续高烧或伴随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