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多发于婴幼儿期,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较为常见。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急腹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肠套叠、肠道炎症等。对于婴幼儿,肠套叠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通常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儿童中。
1、病因分析:婴幼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肠套叠、肠道炎症等。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肠套叠是肠道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肠道炎症如急性胃肠炎也可能导致肠梗阻。
2、症状表现: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腹部膨隆等。肠套叠时,患儿可能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可触及包块。肠梗阻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诊断方法: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特征性表现。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肠套叠、肠壁增厚等异常。CT扫描可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病变,帮助确定病因和病变范围。
4、治疗措施:肠梗阻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完全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切除吻合术、肠套叠复位术等,具体根据病因和病变情况选择。
5、预防护理:预防肠梗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原发病。对于先天性肠道畸形,应在出生后及时进行筛查和干预。肠套叠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过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婴幼儿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肠梗阻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腹部按摩、保持排便通畅等。饮食应以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硬、过冷的食物。腹部按摩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胀。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预防便秘,减少肠梗阻的发生。适当的运动如爬行、翻身等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