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或溃疡。该病常见于儿童,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重症病例。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粪便、咽部分泌物中,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后未洗手进食可能感染。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2、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可达39-40℃,伴有咽痛、拒食、流涎。发病1-2天后口腔出现灰白色疱疹,多见于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3、鉴别诊断需与手足口病鉴别,后者除口腔疱疹外还伴有手、足、臀部皮疹。与疱疹性口腔炎区别在于后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牙龈充血肿胀更明显。细菌性咽炎多伴扁桃体脓性渗出物。
4、治疗原则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发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咽痛可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止痛。重症病例可考虑使用干扰素α喷雾剂。须注意补液防止脱水,选择温凉流质饮食。
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做好口腔卫生护理,使用专用餐具并煮沸消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预防重点在于培养儿童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需加强晨检和环境消毒。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