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可通过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确诊。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医生会将带有摄像头的细管经口腔插入胃部,检查胃黏膜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检查过程中可能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检查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
2、肠镜检查肠镜检查适用于怀疑肠道受累的情况,可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状态。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服用泻药清洁肠道。肠镜能发现肠道炎症、溃疡等病变,必要时可取样进行病理检查。检查过程中可能产生腹胀不适感,但一般可以耐受。
3、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评估消化系统功能状态,检测是否存在隐血、白细胞等异常指标。慢性肠胃炎患者粪便中可能出现未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或黏液。该检查无创、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检查前3天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以免干扰隐血结果。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和生化检查等项目。慢性肠胃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炎症表现,长期患病者可能伴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全身炎症程度和营养状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5、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评估胃肠壁厚度、周围淋巴结情况,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对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肠胃炎,如克罗恩病,影像学检查能显示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这些检查无创伤性,但部分需要空腹或服用造影剂。
慢性肠胃炎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规律进食,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保持良好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戒烟限酒,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