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皮肤瘙痒可能由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慢性疾病、神经性因素及药物副作用引起,可通过保湿护理、抗过敏治疗、基础病控制、神经调节及药物调整等方式缓解。
1、皮肤干燥:
老年人皮脂腺萎缩导致天然保湿因子减少,角质层水分流失加速。冬季暖气使用或频繁洗澡会加剧干燥,表现为皮肤脱屑伴紧绷感。建议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润肤霜,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避免使用碱性皂类。
2、过敏反应:
接触化纤衣物、尘螨或食用海鲜等致敏物质可能引发变态反应,常见于四肢屈侧和腰腹部,伴随红色丘疹。需排查过敏原,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
3、慢性疾病:
糖尿病、尿毒症等代谢性疾病会导致皮肤末梢神经病变,瘙痒多呈对称性分布。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改变皮肤代谢周期。需监测空腹血糖、肌酐等指标,控制原发病可显著改善症状。
4、神经性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通过神经肽释放诱发瘙痒,表现为无原发皮损的顽固性瘙痒。可尝试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配合冥想等放松训练,必要时转诊心理科。
5、药物副作用:
阿司匹林、降压药等可能干扰前列腺素合成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若用药后出现新发瘙痒,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日常应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室内湿度保持在50%左右。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过度搔抓以防继发感染,持续两周无缓解或出现皮肤破溃需及时就诊皮肤科。夜间瘙痒显著者可冷敷缓解,同时排查卧室是否存在尘螨或霉菌等潜在致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