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能由大肠埃希菌引起,常见致病菌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
1、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社区获得性感染的80%。这种细菌通常存在于肠道,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其表面纤毛结构可黏附尿路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2、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多见于伴有尿路结构异常或留置导管的患者。该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并促进结石形成。感染后可能出现尿液浑浊和特殊气味,治疗需纠正基础疾病并选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3、克雷伯菌:
克雷伯菌感染常见于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该菌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碳青霉烯类等高级抗生素。
4、肠球菌:
肠球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多与医院环境暴露或器械操作相关。这类细菌对头孢类天然耐药,治疗首选氨苄西林,耐药时可选用万古霉素。感染易复发,需足疗程治疗并排除解剖学异常。
5、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年轻女性性生活后或留置导尿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常引起简单膀胱炎,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提示血源性传播。治疗需区分菌种选择苯唑西林或万古霉素。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饮用蔓越莓汁抑制细菌黏附。避免憋尿及会阴区使用刺激性洗剂,穿着棉质透气内裤。性交后及时排尿,更年期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改善黏膜防御功能。反复感染者需排查糖尿病、结石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
尿路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通常会出现白细胞升高。白细胞升高主要与细菌感染刺激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感染严重程度、个体免疫差异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尿路感染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细菌侵入尿路上皮后会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这种情况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2、炎症反应:
感染部位释放的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会刺激骨髓加速白细胞生成,使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重度感染可出现明显核左移现象。
3、感染程度:
单纯性膀胱炎白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而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增高,部分患者可达20×10⁹/L以上。同时可能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80%的表现。
4、个体差异:
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的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反应可能更为剧烈。
5、混合感染:
当尿路感染合并前列腺炎、阴道炎等其他部位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呈现更高水平。这种情况需要完善盆腔超声等检查明确感染范围。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女性患者应注意从前向后擦拭的如厕习惯。若出现发热或腰痛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