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术后白内障可通过人工晶体置换术、YAG激光后囊切开术、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白内障可能由ICL晶体位置异常、术后炎症反应、年龄相关性晶状体混浊、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人工晶体置换术ICL晶体与自身晶状体接触导致混浊时,需手术取出ICL并植入人工晶体。可能与晶体尺寸选择不当有关,表现为视力渐进性下降,可选用丙烯酸酯或硅胶材质人工晶体。
2、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发性白内障可通过激光在晶状体后囊制造开口改善视力。多与术后细胞增殖有关,伴随眩光症状,术后需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感染。
3、药物治疗早期混浊可试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延缓进展,合并炎症时需联用溴芬酸钠滴眼液。需排查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4、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裂隙灯检查监测晶状体状态,重点关注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避免剧烈运动碰撞术眼。
术后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超过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