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主要包括慢性疼痛、脊柱变形、神经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及心理问题。这些后遗症多与骨折愈合不良、椎体高度丢失、神经压迫等因素相关,需通过综合干预改善症状。
1、慢性疼痛:
骨折后椎体稳定性下降可能导致持续性腰背疼痛,尤其在久坐或负重时加重。疼痛源于椎体力学结构改变、小关节紊乱或肌肉代偿性劳损。治疗需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低频电刺激,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恢复椎体高度。
2、脊柱变形:
椎体压缩未完全复位可能引发驼背或侧弯畸形,导致脊柱力线异常。畸形会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增加继发骨折风险。矫正需佩戴支具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增强稳定性。严重后凸畸形需手术矫形固定。
3、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碎片移位或椎管狭窄可能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下肢麻木、肌力下降或大小便障碍。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压迫程度,轻度症状可用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重度压迫需椎管减压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4、活动受限:
疼痛和脊柱稳定性下降会限制弯腰、转身等日常动作,长期制动易导致肌肉萎缩。康复训练应分阶段进行,早期以床上踝泵训练为主,后期逐步增加桥式运动、悬吊训练等,恢复脊柱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5、心理问题:
长期疼痛和功能受限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康复积极性。建议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干预。保持规律作息和社交活动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日常需注意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中立位。饮食应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深绿色蔬菜,配合适度日照促进骨骼修复。运动推荐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项目,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再骨折风险。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