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处挤出的白色脓液多为尿酸钠结晶与炎性渗出物的混合物,通常提示痛风石破溃或继发感染。主要与尿酸代谢异常、局部炎症反应、细菌感染、皮肤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
1. 尿酸结晶沉积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钠结晶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石。急性期可通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炎症。
2. 炎性渗出反应尿酸结晶触发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炎性介质形成脓性渗出物。需局部消毒并外敷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配合口服依托考昔等抗炎药物。
3. 继发细菌感染破溃的痛风石可能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需行脓液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
4. 皮肤屏障受损反复发作的痛风石会导致皮肤变薄破裂。建议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同时控制血尿酸水平,可选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
出现脓液渗出需及时就医清创,日常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