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能导致大便气味异常,通常与息肉大小、数量、是否出血或感染有关。气味变化可能由消化功能紊乱、继发感染、出血坏死、罕见恶性病变等因素引起。
1. 消化紊乱息肉影响肠道正常蠕动时,食物残渣滞留时间延长,细菌发酵产生异味。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调节菌群。
2. 继发感染较大息肉表面糜烂易引发局部感染,产生腐败性臭味。可能伴随腹痛、低热,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3. 出血坏死息肉蒂扭转或表面血管破裂会导致血液分解产生腥臭味,大便可能呈柏油样。需及时肠镜下止血或切除,术前可暂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4. 恶性病变少数腺瘤性息肉癌变时,肿瘤组织坏死释放挥发性硫化物,产生腐肉样恶臭。需尽快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根据分期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根治性手术。
发现大便气味持续异常建议尽早就诊肠镜检查,日常避免高脂辛辣饮食,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有助于减少肠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