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钙化灶可能由肝内胆管结石、肝内慢性炎症、寄生虫感染、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1、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导致局部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通常伴随右上腹隐痛、黄疸等症状,可通过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药物溶解结石。
2、肝内慢性炎症既往肝炎或肝脓肿愈合后可能遗留钙化灶,多无明显症状,若存在活动性炎症需使用恩替卡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控制。
3、寄生虫感染肝包虫病等寄生虫感染治愈后可能形成钙化斑,需通过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治疗原发病,钙化灶本身无须处理。
4、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钙化灶与胚胎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有关,通常终身稳定无变化,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随访观察。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监测钙化灶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