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未引发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状态,常见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早期或免疫反应较强时。无症状感染者仍可能具有传染性,需通过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等手段确诊。
无症状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特性、宿主免疫力、感染剂量等因素相关。部分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等易出现无症状感染。免疫系统功能健全的个体可能迅速清除病原体而不表现症状,但免疫抑制人群更易发展为显性感染。无症状感染者虽无发热、咳嗽等典型表现,但病原体仍在体内复制,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染他人。核酸检测能发现处于潜伏期或恢复期的带毒状态,血清IgM/IgG抗体检测可追溯既往感染。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无症状感染者需隔离观察,避免成为隐匿传染源。
部分无症状感染可能随病情进展转为显性感染,如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经历数月到数年的无症状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多数人处于潜伏状态,仅少数因免疫力下降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需通过产前筛查发现。医疗机构对高危人群开展定期筛查,如医务人员监测乙肝表面抗原,餐饮从业者检查肠道致病菌。个人应加强手卫生、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出现流行病学史时主动报备检测。
无症状感染者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直至病原体清除。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力,避免吸烟饮酒等损害免疫功能的习惯。接触确诊患者或疫区旅居史者应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特定病原体的感染率和重症率,符合条件者应完成全程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