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通常不建议使用止泻药,主要与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副作用风险、掩盖病情、影响病原体排出、脱水风险增高等因素有关。
1、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儿童胃肠黏膜屏障较脆弱,止泻药可能抑制肠蠕动,导致肠道内毒素吸收增加。生理性腹泻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自限性,过度抑制肠蠕动反而可能延长病程。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优先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药物副作用风险洛哌丁胺等止泻药可能引发儿童腹胀、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儿童肝肾功能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差,易发生蓄积中毒。临床更推荐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
3、掩盖病情细菌性腹泻使用止泻药可能延缓病原体排出,加重发热、腹痛等症状。如志贺菌感染时强行止泻会导致毒素滞留,增加中毒性肠麻痹风险。家长发现血便、持续高热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便常规检查,避免盲目用药。
4、影响病原体排出腹泻是机体清除病原体的防御机制,轮状病毒等感染时,过早使用止泻药会使病毒颗粒滞留肠道。治疗重点应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Ⅲ,必要时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5、脱水风险增高止泻药可能减少排便次数但无法阻止肠液分泌,反而掩盖脱水征兆。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弱,易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表现。家长需少量多次喂食补液盐溶液,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呕吐严重时需急诊输液治疗。
家长应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饮食上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饮品加重渗透性腹泻。若出现嗜睡、尿量减少超过6小时、囟门凹陷等表现,须立即送医评估脱水程度。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部分感染性腹泻,建议按免疫程序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