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通常较小,但存在少数特殊情况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等因素相关。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属于微创手术,技术成熟且安全性较高。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锁骨下静脉将电极导线送入心脏,创伤仅涉及3-5厘米切口。多数患者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常见轻微并发症包括局部淤血、穿刺部位疼痛等,可通过压迫止血和短期观察缓解。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风险,术前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能减少电极定位偏差。术后定期程控随访可确保起搏器工作状态稳定。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穿孔导致心包填塞需紧急处理,电极脱位需二次手术调整,静脉血栓形成需抗凝治疗。合并严重心肌病、凝血功能障碍或高龄患者风险相对增高。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起搏器综合征,需调整参数或更换起搏模式。术前全面评估心功能及合并症,选择合适起搏器类型可降低风险。
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1-2个月,远离强电磁场环境,规律监测脉搏并记录不适症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发热、切口渗液或心悸加重应及时复诊。长期随访中需注意电池耗竭预警,定期进行起搏器功能检测。日常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钠盐摄入以维持心脏负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