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快速控制症状。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反应、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物理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能快速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和瘙痒。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及慢性荨麻疹的日常控制,对花粉、食物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效果显著。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2、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短程使用可迅速抑制炎症反应,适用于重症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肿胀,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库欣综合征,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疗程。突发喉头水肿时需立即静脉给药抢救。
3、免疫调节剂环孢素软胶囊、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用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或中和IgE抗体改善症状。治疗周期较长,需监测肝肾功能。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效果较好,但价格较高且需皮下注射。
4、中药治疗消风止痒颗粒、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具有疏风清热作用,适合慢性荨麻疹辅助治疗。含麻黄、苦参等成分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西药联用可减少复发。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出现轻度腹泻。
5、物理治疗窄谱UVB光疗通过抑制皮肤免疫反应减轻症状,每周2-3次照射对日光性荨麻疹效果明显。冷敷可暂时收缩血管缓解瘙痒,但寒冷性荨麻疹禁用。生物反馈治疗帮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应激诱发的发作频率。
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刺激皮肤。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常见致敏食物包括海鲜、坚果、食品添加剂等。保持环境温度稳定,突然冷热变化可能诱发症状。急性发作时可冷敷缓解瘙痒,但需警惕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过敏原,长期未愈需排查甲状腺疾病等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