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摄入不足可能引发佝偻病、骨质疏松、肌无力、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长期缺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风险。
维生素D缺乏直接影响钙磷代谢,儿童易出现佝偻病,表现为方颅、鸡胸;成人可能发生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可通过骨密度检查确诊,需补充维生素D3制剂如胆钙化醇、阿法骨化醇,配合钙剂治疗。
低维生素D水平会导致近端肌无力,表现为爬楼困难、起身费力。可能与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异常有关,血清25(OH)D检测值低于20ng/ml时需干预。建议使用维生素D滴剂配合阻力训练,严重者可短期使用艾地骨化醇。
维生素D参与调节T细胞功能,缺乏时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作。研究发现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相关。治疗需持续补充维生素D2或D3,维持血药浓度在30-50ng/ml。
长期缺乏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存在关联。建议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联合使用骨化三醇和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钙避免过量。
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定期检测血清25(OH)D浓度,孕妇及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