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自责自罪、食欲改变等症状。产后抑郁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家庭关系、既往抑郁史、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异常,伴有躯体不适或认知功能下降。
1、情绪低落产妇常感到持续性的悲伤、空虚或绝望,可能无故哭泣或情绪波动剧烈。这种情绪低落与产后正常的情绪波动不同,持续时间更长且难以自我调节。部分患者会描述为“像被乌云笼罩”,对新生儿护理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回避行为。
2、兴趣减退对既往喜爱的活动丧失兴趣,包括与婴儿互动的愉悦感降低。表现为拒绝哺乳、回避亲子接触,或对婴儿哭闹反应迟钝。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任何活动中获得快乐,这种状态可能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
3、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浅,即使婴儿安静时也难以休息。与正常产后疲劳不同,抑郁相关的睡眠障碍常伴随日间精力严重不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白天昏睡夜间清醒,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4、自责自罪产生不合理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不是好母亲”、“照顾不好孩子”。可能夸大育儿过程中的小失误,或将婴儿生理性哭闹归咎于自身失职。严重者会出现妄想症状,如坚信自己会伤害婴儿,这种认知偏差需要及时干预。
5、躯体症状可能出现头痛、胸闷、胃肠不适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或表现为食欲显著增减。部分患者体重短期波动明显,可能伴有心慌、手抖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产后体虚,但抗抑郁治疗后可缓解。
建议家属密切观察产妇情绪变化,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协助分担育儿责任。鼓励每日进行适度日照和散步,保持规律作息。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出现伤害婴儿的念头,需立即陪同至精神心理科就诊。哺乳期抗抑郁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可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注意避免孤立产妇,家庭成员应共同参与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