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过氧脂质食物通常对人体有害,可能增加氧化应激和慢性病风险。过氧脂质是油脂氧化后的产物,常见于反复煎炸的食品或长期存放的高脂肪食物中。
日常饮食中少量接触过氧脂质时,人体可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将其代谢清除。但长期过量摄入会超出机体调节能力,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干扰正常生理功能。这类食物在高温烹饪过程中易产生丙二醛等有害物质,可能诱发胃肠不适、加速皮肤老化。动物实验表明,持续摄入过氧脂质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潜在关联。
特殊情况下,某些加工食品中允许存在微量过氧脂质,如油炸方便面、膨化食品等。但这类食品往往同时含有抗氧化剂,且经过严格质检控制含量。若短期内大量食用炭烤肉类、反复使用的煎炸油制品,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急性症状。部分人群如代谢紊乱患者、老年人对过氧脂质更为敏感,更需严格控制摄入。
建议选择新鲜油脂低温烹饪,避免食用颜色发黑、有哈喇味的食品。日常可增加蓝莓、菠菜等富含维生素E的抗氧化食物,帮助中和自由基。存放食用油需避光密封,开封后建议3个月内用完。出现持续腹痛、皮肤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