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可能由皮肤癣菌感染、环境潮湿、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足部多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外用抗真菌药物、保持皮肤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共用物品、口服抗真菌药物等方式治疗。
1、皮肤癣菌感染手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侵犯角质层引起。这类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易繁殖,感染后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环形红斑、脱屑或水疱,伴有瘙痒。临床常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酮康唑洗剂等外用抗真菌药物,严重时需配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患者需坚持用药至症状消失后1-2周以防复发。
2、环境潮湿长期穿不透气的鞋袜或手足持续处于潮湿环境,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增加真菌感染概率。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表皮剥脱。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洁后彻底擦干,尤其是趾缝部位,可撒布硝酸咪康唑散保持干燥。选择棉质吸汗袜和透气网面鞋,避免光脚在公共浴室行走。
3、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顽固性手足癣。真菌可深入角质层形成厚痂,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脓疱。除规范使用特比萘芬乳膏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口服氟康唑片。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
4、接触传染源共用拖鞋、毛巾或修脚工具可能传播癣菌。初期表现为单侧足缘或手掌边缘的丘疹鳞屑,逐渐扩展。患者应单独使用洗浴用品,毛巾煮沸消毒,宠物患癣需同步治疗。公共场所建议携带自用拖鞋,接触可疑物品后及时用硫磺皂洗手。
5、足部多汗多汗症患者因汗液浸渍导致角质层软化,易继发真菌感染。特征为足底密集小水疱伴剧烈瘙痒。可每日用明矾溶液泡脚,睡前涂抹盐酸阿莫罗芬搽剂。选择吸湿排汗的抗菌袜,必要时注射A型肉毒毒素控制局部汗腺分泌。
手足癣患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接种传染,治疗期间每日更换消毒袜具,鞋柜用紫外线灯定期照射。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增强皮肤抵抗力。合并甲真菌感染时需同步治疗,病程超过2个月或出现化脓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家庭成员有类似症状应共同筛查治疗,切断交叉感染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