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中毒通常不是由黄杆菌毒素引起的,而是与米酵菌酸污染有关。银耳变质后可能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导致中毒的主要毒素。
新鲜银耳本身无毒,但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存放或加工不当可能导致椰毒假单胞菌繁殖。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中毒症状多在食用后2-24小时出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血尿甚至休克。米酵菌酸主要损害肝、脑、肾等器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黄杆菌毒素常见于霉变谷物,与银耳中毒的致病机制不同。黄杆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诱发肝癌,而米酵菌酸属于急性毒素。两者在中毒症状、靶器官和毒性机制上均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银耳中毒需结合食用史、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测,必要时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认米酵菌酸的存在。
预防银耳中毒需注意选购干燥无霉变的银耳,浸泡时间不超过4小时,烹饪前彻底清洗。发现银耳发黏、有异味时应立即丢弃。出现中毒症状需立即就医,早期洗胃和血液净化可有效清除毒素。建议将银耳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反复浸泡,隔夜银耳制品不宜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