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能由肩峰形态异常、肩袖肌群力量失衡、创伤性撞击、骨赘增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肩峰形态异常先天性肩峰形状异常或骨质增厚可能导致肩峰下间隙狭窄。患者可能出现抬臂疼痛、夜间痛醒等症状,可通过超声引导下注射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
2、肩袖肌群失衡长期不良姿势或运动损伤导致肩袖肌群力量不平衡,肱骨头上移撞击肩峰。表现为肩关节外展60-120度疼痛,建议进行肩胛稳定训练和肌肉拉伸。
3、创伤性撞击肩关节外伤或反复微创伤引发局部水肿和瘢痕形成。可能伴随关节弹响和活动受限,急性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
4、骨赘增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肩峰或锁骨远端骨赘形成,多见于中老年人群。X线可见骨质增生,关节镜下滑膜清理和骨赘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
避免过度抬臂动作,加强肩袖肌群锻炼,疼痛急性期可冷敷处理,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建议骨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