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盆腔积液可通过观察随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穿刺引流等方式处理。盆腔积液可能由生理性积液、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破裂等原因引起。
1、观察随访少量无症状积液多为排卵后或哺乳期生理性渗出,建议定期复查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多数可自行吸收无须特殊处理。
2、药物治疗病理性积液可能与盆腔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等因素有关,常伴随下腹痛、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甲硝唑、桂枝茯苓胶囊等抗感染或活血化瘀药物。
3、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积液可采用超短波理疗促进吸收,治疗期间需暂停哺乳,每日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同房刺激。
4、穿刺引流积液量超过50毫米或伴化脓性感染时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后需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哺乳期出现盆腔积液应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期间保持高蛋白饮食,暂停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体温及腹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