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待排是临床诊断术语,指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或影像学改变,但尚未确诊肝硬化,需进一步排查。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1、慢性肝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腹胀,需通过病毒定量检测和肝穿刺明确。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可控制病情。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肝细胞,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肝脏回声增粗。戒酒是核心治疗,严重者可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药物。
3、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异常导致脂肪沉积引发炎症,超声可见肝区光点密集。需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使用奥利司他控制体重,维生素E辅助改善肝纤维化。
4、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常见于中年女性。伴随黄疸、球蛋白升高,需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疗,定期监测肝硬度值变化。
建议完善肝脏弹性检测、血清学标志物等检查,避免高脂饮食并限制钠盐摄入,确诊后需每3-6个月随访肝脏超声和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