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造瘘手术通常适用于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严重创伤或术后恢复等情况。主要适应症包括长期尿潴留无法自主排尿、尿道严重狭窄或闭锁、前列腺增生导致反复尿路感染、脊髓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以及盆腔肿瘤压迫尿道等。手术目的在于建立临时或永久性尿液引流通道,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尿潴留:
急性或慢性尿潴留患者无法通过导尿管解决时需考虑造瘘。这种情况常见于前列腺增生晚期、尿道结石嵌顿等,患者可能出现下腹膨隆、肾功能损害等症状。通过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可快速解除梗阻,术后需定期更换造瘘管并监测尿量。
2、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膀胱排空障碍时适用。这类患者常伴有尿失禁或残余尿量增多,可能引发肾积水。造瘘术能降低膀胱内压,保护上尿路功能,术后需配合间歇导尿训练。
3、尿道病变:
尿道狭窄反复扩张无效、尿道肿瘤或严重外伤时需造瘘。患者多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可能并发尿道周围脓肿。手术可避免多次尿道操作带来的痛苦,部分患者在原发病治愈后可关闭造瘘口。
4、姑息治疗:
晚期盆腔恶性肿瘤压迫尿道时可采用永久性造瘘。如宫颈癌局部进展、直肠癌复发等,这类患者常伴有顽固性疼痛和尿路感染。造瘘能缓解症状并简化护理,术后需加强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
5、特殊术后:
某些泌尿外科大手术后需短期尿液转流,如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尿道成形术等。临时性造瘘有利于创面愈合,通常3-6个月后可拔除造瘘管。术后需保持引流通畅,预防造瘘管堵塞和尿路感染。
膀胱造瘘术后应保持每日饮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浓茶和咖啡因饮料。选择宽松衣物减少造瘘管摩擦,淋浴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造瘘口。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和膀胱功能评估,观察尿液颜色和性状变化。适当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改善排尿控制能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出现造瘘口红肿、尿液浑浊或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胃镜下胃造瘘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造瘘口感染、导管移位或堵塞、胃内容物渗漏、出血以及吸入性肺炎。
1、造瘘口感染:
术后造瘘口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多因术中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导致。需定期消毒换药,严重时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2、导管移位或堵塞:
导管可能因固定不牢或患者活动过度发生移位,影响营养输送。导管堵塞常由食物残渣或药物沉积引起,需定期冲洗导管保持通畅。
3、胃内容物渗漏:
胃壁与腹壁缝合不严密可能导致胃液或食物渗入腹腔,引发腹膜炎。表现为腹痛、发热,需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必要时手术修补。
4、出血:
术中穿刺可能损伤胃壁血管或周围组织,表现为造瘘口渗血或黑便。多数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内镜下电凝或血管栓塞治疗。
5、吸入性肺炎:
喂食时体位不当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食物反流误吸,出现咳嗽、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需抬高床头30度缓慢灌注,发生感染时需抗感染治疗。
术后应选择易消化营养制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初期灌注速度不超过100毫升/小时。每日用温水冲洗导管2-3次防止堵塞,定期检查造瘘口周围皮肤情况。适当活动时注意固定导管避免牵拉,出现发热、腹痛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长期留置导管者每3个月需更换一次,营养支持期间注意监测电解质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