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疣通常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与不洁性行为、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破损、间接接触感染、母婴传播等因素有关。肛门疣表现为肛周出现菜花样赘生物,可能伴随瘙痒或出血,可通过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方式去除。
1、不洁性行为HPV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肛交行为易造成肛周黏膜微小裂伤,病毒通过破损处侵入基底层细胞。患者需避免高危性行为,确诊后性伴侣应同步检查。临床常用鬼臼毒素酊、咪喹莫特乳膏等药物局部治疗,顽固性疣体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
2、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易发生HPV持续感染。病毒可潜伏于上皮细胞,在免疫力下降时大量复制形成疣体。建议监测CD4细胞计数,必要时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增强局部免疫。合并HIV感染者需优先进行抗病毒治疗。
3、皮肤黏膜破损肛裂、痔疮等疾病导致屏障功能受损时,接触带病毒物品可能引发感染。表现为疣体沿皮损周围扩散,可能伴随肛周潮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便后可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较大疣体需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氟尿嘧啶软膏预防复发。
4、间接接触感染共用浴巾、坐便器等可能传播病毒,尤其公共浴室、泳池等潮湿环境更易存活。潜伏期可达3-8个月,初期为针尖大丘疹后渐增大。接触污染物后应立即用肥皂清洗,已感染者衣物需沸水消毒。光动力疗法对多发性小疣体效果较好。
5、母婴传播孕妇产道感染HPV可能导致新生儿喉乳头瘤病。分娩时病毒通过产道接触传播,婴幼儿肛周出现疣体需警惕。妊娠期禁用鬼臼毒素,可选用三氯醋酸点涂。剖宫产可降低传播风险,产后母亲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自体接种。内裤需每日更换并用开水烫洗,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增强皮肤抵抗力。公共场所尽量使用一次性坐垫,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疣体去除后仍需每3个月复查,持续观察1年无复发可视为治愈。出现新发皮损或出血溃烂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