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突然发现的子宫肌瘤可通过定期监测、药物控制、介入治疗、手术切除、分娩后处理等方式干预。子宫肌瘤在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血供增加等因素增大,通常表现为腹痛、异常出血等症状。
1、定期监测:
孕期子宫肌瘤多数无需特殊处理,通过超声检查每4-6周评估肌瘤大小及位置变化。重点观察是否出现红色变性肌瘤急性缺血表现,若肌瘤直径增长过快或压迫胎儿需调整监测频率。
2、药物控制:
孕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醋酸乌利司他可抑制肌瘤生长,但需在孕中期后使用。黄体酮制剂适用于合并先兆流产者,需严格遵循产科医师指导,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发育。
3、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适用于肌瘤引起严重出血或疼痛的孕妇,通过阻断血流使肌瘤缩小。该方式需由经验丰富的介入科医师操作,孕早期及胎盘前置者禁用。
4、手术切除:
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带蒂浆膜下肌瘤或引起宫腔变形的肌壁间肌瘤,最佳手术时间为孕16-22周。需注意术后可能诱发宫缩,需配合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
5、分娩后处理:
产后6周需复查肌瘤变化,哺乳期结束后可选择聚焦超声或GnRH-a类药物缩瘤。若肌瘤导致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等并发症,需在产后42天评估是否需二次手术。
孕期子宫肌瘤患者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不少于100克,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按摩,侧卧睡姿可减轻肌瘤压迫症状。出现持续腹痛、阴道流血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就医,分娩方式需综合评估肌瘤位置与胎儿状况,剖宫产术中可同步处理部分浆膜下肌瘤。产后建议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有助于自然缩小子宫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