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和坏死,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和全身症状。治疗需结合抗生素、补液和饮食调理,避免病情加重。
1、肠道黏膜炎症
慢性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细菌侵入肠道黏膜后,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初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发展为溃疡和坏死。炎症持续存在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营养吸收,并可能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2、溃疡和坏死
随着病情进展,肠道黏膜的溃疡和坏死范围扩大,严重时可累及肠壁深层。溃疡面易出血,坏死组织脱落可能导致肠道穿孔或出血。这些病理变化会加重腹泻症状,粪便中常带有黏液和血液。
3、全身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不仅影响肠道,还可能引发全身症状。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长期腹泻和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和贫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4、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药物,疗程一般为5-7天。
- 补液治疗:腹泻导致体液丢失,需口服或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 饮食调理:建议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肠道负担。
5、预防与护理
- 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水源。
- 环境消毒:对患者接触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粪便常规和细菌培养,确保病情完全恢复。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复杂,需及时治疗以避免并发症。通过抗生素、补液和饮食调理,结合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