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窦炎通常难以完全根治,但可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控制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慢性胃窦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药、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1、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黏膜炎症。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等。这类药物需在早餐前空腹服用,疗程一般为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需警惕骨质疏松风险。
2、保护胃黏膜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炎症修复。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咀嚼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瑞巴派特片等。其中铝碳酸镁还能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烧心症状。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便秘、黑便等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铋剂。
3、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铋剂。常用方案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疗程10-14天。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根除治疗4周后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效果。
4、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过冷过热、油炸食品,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建议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进食5-6次,每餐七分饱。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进餐时细嚼慢咽,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适度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帮助胃肠蠕动。
5、定期复查症状控制后仍需每6-12个月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出现消瘦、呕血、黑便等预警症状时立即就医。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需缩短复查间隔,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治疗。
慢性胃窦炎患者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症状触发食物,冬季注意胃部保暖。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卷心菜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症状。建议参加患者教育课程,学习腹部按摩等自我护理技巧。治疗期间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