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通常表现为肛管或直肠末端黏膜表面的赘生物,外观多为粉红色或暗红色球形或分叶状突起,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部分带蒂可活动。
1、形态特征肛门息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质地柔软,部分息肉表面可见糜烂或溃疡。带蒂息肉根部较细,活动度较好;广基息肉基底较宽,与黏膜连接紧密。部分增生性息肉可能呈现分叶状或菜花状外观,但多数为良性病变。
2、颜色表现典型肛门息肉呈粉红色或淡红色,与周围正常黏膜颜色相近。若存在炎症或出血,可能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长期慢性刺激可能导致息肉表面颜色加深,出现灰白色或黄褐色纤维化改变。
3、大小差异早期息肉直径多在2-5毫米,类似米粒大小;进展期息肉可达1-3厘米,类似黄豆至蚕豆大小。极少数腺瘤性息肉可能超过5厘米,但这种情况需要警惕恶变风险。息肉大小与临床症状无绝对相关性。
4、伴随症状多数小型息肉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排便时出血、肛门坠胀感或异物感。炎性息肉常伴肛门潮湿瘙痒,绒毛状腺瘤可能导致黏液便。若息肉脱出肛门外,可能发生嵌顿坏死。
5、鉴别特征肛门息肉需与痔核、肛乳头肥大、尖锐湿疣等疾病鉴别。痔核多位于齿状线附近,表面可见曲张静脉;肛乳头呈灰白色锥形突起;尖锐湿疣常为多发疣状赘生物。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
发现肛门息肉应及时就医明确性质,避免自行处理导致出血或感染。日常需保持肛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站,饮食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定期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息肉病变,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或切除治疗。